| 阿茲海默症解密 |
| 本篇新聞已被瀏覽 736 次 |
| 本新聞稿之內容與立場由發稿單位承擔所有責任,概與本站無關 |
轉貼分享:
書籤收藏:
|
阿茲海默症新視野:細胞內壓力與核受體PPARs機制——早期診斷與預防策略帶來新契機
【台北訊】 隨著全球平均壽命延長,失智症已成為先進國家醫療與社會照護體系的重大挑戰。其中,阿茲海默症(Alzheimer’s Disease, AD)佔所有失智症病例約60-70%。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2024年報告,80歲以上長者失智盛行率約為20-25%(註1)。儘管過去數十年投入龐大研究資源,AD仍無法治癒,藥物開發屢遭挫敗。然而,近年新興研究提出補充性致病機制,並在早期診斷技術與風險管理策略上展現進展,為預防與介入帶來新方向。
💡 診斷進展:從高階影像走向血液生物標記輔助
傳統失智症評估多仰賴認知量表,易與正常老化或其他病因(如血管性失智,約佔30-40%)混淆。近年精準診斷工具逐步發展:
正子攝影(Amyloid PET): 可視化腦內β-澱粉樣蛋白(Amyloid-β, Aβ)沉積,仍為金標準之一,但自費費用約新台幣7-8萬元,普及性受限。
血液生物標記檢測: 具低侵襲、高便利優勢,成本有望降至新台幣5,000元左右。研究顯示,Aβ異常可能在症狀前15-20年出現,Tau蛋白則在發病前3-5年升高。美國FDA於2023-2024年間授予多項血液檢測(如ALZpath p-tau217)突破性醫療器材認證,敏感度達90%以上(註2)。台灣目前尚未核准上市,預計需經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(TFDA)審查後逐步導入。
🔬 重新檢視類澱粉假說:為何清除斑塊效果有限?
數十年來,**「類澱粉沉積假說」(Amyloid Hypothesis)**主導AD研究,認為Aβ與Tau蛋白異常累積是主要病因。美國FDA核准的兩款單株抗體藥物:
雷卡內單抗(Lecanemab, 商品名:Leqembi)
多納單抗(Donanemab, 商品名:Kisunla)
雖能清除腦內類澱粉斑塊達70-90%,但臨床試驗顯示,認知功能惡化速度僅延緩約27-35%(以CDR-SB量表評估)(註3)。此結果顯示,類澱粉清除並非唯一關鍵,促使學界探索更深層的細胞內機制。
🧬 新興機制:細胞內質網壓力與核受體PPARs
最新研究提出,AD病程可能源自神經細胞內部功能障礙,而非僅限於細胞外斑塊:
細胞內質網壓力假說(ER Stress Hypothesis):紐約大學Ralph Nixon教授於2022年發表研究指出(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),老化與氧化壓力下,異常蛋白質堆積於內質網,導致自噬-溶酶體系統功能障礙。神經細胞為Aβ主要製造場所,當清除機制失靈,Aβ先於細胞內累積,最終導致細胞死亡並外溢形成斑塊(註4)。此為假說階段,尚未成為共識。
核受體PPARs(Peroxisome Proliferator-Activated Receptors)的調控角色:PPARs為一組調節脂質代謝、醣類代謝與發炎反應的核受體,在腦部(如杏仁核、海馬迴)表現較高,具有潛在抗發炎與神經保護作用:
透過抑制NF-κB轉錄因子,降低發炎因子(如IL-6、TNF-α)表現。
動物與小規模人體試驗顯示,PPARγ激動劑(如吡格列酮)具抗發炎潛力,但尚未獲任何國家核准用於失智症或憂鬱症治療,仍需大型臨床試驗驗證(註5)。
✨ 預防與早期介入:科學實證的生活策略
針對細胞內壓力機制,學界正開發小分子藥物(如處於臨床前階段的TML-6),旨在從源頭調節Aβ生成,尚未進入人體試驗。
目前最可行的策略仍為風險因子管理。大型世代研究顯示,健康生活型態可降低約30-40%失智風險,包括:
規律有氧運動(每週150分鐘)
充足睡眠(7-8小時)
積極社交活動
控制三高(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)
均衡飲食,攝取富含抗氧化成分的食物(如深綠色蔬菜、莓果、堅果、綠茶)
研究顯示,多酚類化合物(如綠茶兒茶素、薑黃素)可能減輕氧化壓力,但尚無足夠證據證明可預防阿茲海默症(註6)。任何保健食品均不得宣稱具有疾病預防或治療效果。
結語:早期介入是當前最佳防線
隨著血液生物標記技術進展與細胞內致病機制研究的深化,AD的早期發現與風險管理正成為可行策略。雖然距離治癒尚遠,但積極生活調整、定期健康檢查、及早諮詢神經科醫師,已為高風險族群帶來實質幫助。
【註解】
台灣失智症協會,《2024台灣失智症現況報告》
Hansson et al., Lancet Neurology, 2024
Leqembi CLRITY-AD trial (NEJM, 2023);Kisunla TRAILBLAZER-ALZ 2 (JAMA, 2024)
Nixon RA,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, 2022
目前無PPARs相關藥物獲核准用於AD,僅限研究使用
Livingston et al., Lancet, 2020;衛福部公告:保健食品不得宣稱預防疾病
【聲明】
本文僅供健康教育參考,非醫療診斷或治療建議。
如有記憶或認知問題,請盡早諮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專科醫師。
相增加您的資訊曝光度?立即連至下列FB社團發佈

|
|
| 發稿單位: 綠杏 |
| 聯絡人: 吳 |
| 聯絡信箱: richardwu@green-health.com.tw |
| 聯絡電話: 2221-5167 |

|